中查找"记忆里的麦收"更多相关内容
中查找"记忆里的麦收"更多相关内容
- ·上一篇文章:香 袋
- ·下一篇文章:青春汗水挥洒梨园 寻根访源演绎经典——建沪文化交流演出侧记
记忆里的麦收
进入6月,我们这儿的农村仿佛听到了收割麦子的号角,收割机来到田头,紧张而有序地作业,不觉间,农田里的麦子已经被收割了1/3多。收下来的小麦在田头直接以每斤1元或1元多一点的价格当场出售,夏收的速度真可用一个字概括:快!这不禁勾起我对收麦的记忆。
大人们去割麦是要起早的,图的就是赚个早凉,多干个把小时的活儿。男人负责磨镰刀,三四把刀在“嚯嚯”声中变得锋快,还要带一把杈子,挑把用;女人负责早餐,有时还要准备午饭,如果中午时分割不完,是不回来吃饭的,就在田头解决,提高作业效率。那时,割麦凶(方言,能干)的妇女成为季节的明星,有的一人一天能割一亩二分地。
挑把、用船运上场、堆把,如天气不帮忙还要苫把,然后就开始脱粒。脱粒的活儿仅靠家里的三两个大人,是无法完成的。多少年来,乡亲们形成了习惯:大家不分收割的先后,脱粒都互相帮忙,没收的帮已经收的,已收的再帮还没收的,一场脱粒的场面,十几个人是常事,搬把的、喂把的、活(把麦粒从乱草中抖下来)草的、堆草堆的,没见过哪家人手不够。正常半个小时左右,麦把就变成了一个个草堆,一场农事在互助中完成。
大人们战斗似地脱粒,我们小孩儿也忙得热闹,那就是“躲蒙蒙”(捉迷藏),最后,大人收工后的喊归声成为晚上麦场上不变的结束符。
在那个时候,小麦从人工收割至归仓前后要20天左右的光景吧,也是村里最忙碌的时节之一。
现在,眼看着麦浪滚滚的一大片,眨眼间变成了铺满碎金秸秆的整片田畴。我问了一下种田的老把式:“现在的夏收估计要几天?”他不假思索地说:“一个星期。”哇!仅是过去人工收麦的1/3时间。
收麦连续长时间忙碌的情景成了历史,成为一代人的回忆。
Tags:
作者:于凤阳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 无关!
评论摘要(共 0 条,得分 0 分,平均 0 分)
查看完整评论